甘肃疫情最新情况播报,数据查询与防控进展全面解析
甘肃疫情最新动态概览
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省份,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始终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防控形势,截至2023年10月15日24时,甘肃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2,876例(含境外输入病例),现有确诊病例87例,其中轻型病例65例,普通型病例22例,全省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63例,累计死亡病例2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124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医学观察。
从地域分布来看,近期兰州市、天水市、张掖市等地报告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其中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为当前重点防控区域,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本轮疫情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特点,多起病例与家庭聚会、婚宴等聚集性活动相关联,省疾控中心专家分析指出,Omicron变异株BA.5.2分支仍是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毒株,其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每日上午10时通过官方网站、"健康甘肃"APP及各大官方媒体平台发布前一日疫情数据,包括新增确诊病例数、无症状感染者数、风险区域调整情况等关键信息,公众可通过这些权威渠道获取最新疫情动态,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甘肃省疫情数据查询权威渠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准确、及时的疫情数据至关重要,甘肃省为方便公众查询最新疫情信息,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官方数据发布体系。
官方网站渠道方面,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http://wsjk.gansu.gov.cn)设有"疫情防控"专题板块,不仅每日更新疫情通报,还提供确诊病例活动轨迹、风险区域划分、防控政策调整等详细信息,兰州市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市州也各自开通了专门的疫情信息发布页面,内容更为细化。
移动端查询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健康甘肃"手机APP和"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均设有疫情实时数据查询功能。"健康甘肃"APP的"疫情动态"板块不仅显示全省汇总数据,还可按市州、县区筛选查看,并配有可视化图表展示疫情发展趋势,该APP还整合了核酸检测机构查询、疫苗接种预约等实用功能。
对于习惯使用第三方平台的公众,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中的"疫情风险等级查询"服务可查看甘肃省各县区的风险等级变化;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也能查询到甘肃省的疫情概况,但建议以官方渠道数据为准。
线下查询点同样重要,甘肃省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显著位置设置了疫情信息公告栏,定期更新本地区最新防控数据和政策,方便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群体获取信息。
甘肃省各地疫情详细数据分析
深入分析甘肃省各地疫情数据有助于了解疫情发展的区域特点,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经济中心,人口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压力最为突出,近一周数据显示,兰州市平均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约5-8例,主要集中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占全市新增病例的85%以上,城关区张掖路街道、酒泉路街道等多个社区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
天水市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麦积区、秦州区均有病例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天水市本轮疫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达到35%,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提示需要加强老年群体的防护和疫苗接种工作,张掖市甘州区近日报告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5例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流调显示与跨省旅游活动相关。
从传播链分析,甘肃省近期疫情主要呈现三种类型:省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占比约40%,多为货运司机、返乡人员等跨区域流动人员引起;本地隐匿传播链占比35%,提示社区传播风险依然存在;明确聚集性疫情占比25%,主要集中在家庭、餐厅等场所,省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指出,部分病例在核酸检测阳性前已有明显症状但仍参与社交活动,导致传播范围扩大。
疫苗接种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甘肃省全人群全程接种率已达92.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8.5%,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为89.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老年人接种率仍有提升空间,这也是当前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
甘肃省疫情防控最新政策措施
面对复杂疫情形势,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响应,出台了一系列强化防控措施,全省范围内严格执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交通管控方面,所有来甘返甘人员需提前3天通过"健康甘肃"APP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备,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实施"落地检",即采即走,对来自中高风险区的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社会面防控措施全面升级,兰州市暂停堂食服务,关闭KTV、网吧、棋牌室等密闭场所;其他市州根据疫情风险等级调整防控力度,全省范围内严格限制聚集性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不得超过50人并落实扫码登记、查验48小时核酸等措施。
核酸检测策略作出优化调整,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实行"每天一检",其他县区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检测频次,全省建立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共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3,856个,配备采样人员1.2万余名,确保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检测。
针对重点场所防控,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监所等特殊场所的管理,实行封闭式运行,学校疫情防控方面,部分疫情严重地区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高校实施封闭管理,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一地一策""一校一案"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还出台了《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方案》,建立"红黄码"患者救治机制,指定28家医院作为"非绿码"患者定点救治医院,保障群众疫情期间就医需求。
疫情期间公众健康管理与服务指南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每位公民都应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配合防疫工作,甘肃省疾控中心为公众提供以下实用指南:
个人防护要点包括: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尤其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时;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注意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洗手液;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核酸检测注意事项:进行核酸采样前2小时避免进食,以免引起呕吐;采样前30分钟不吸烟、不喝酒、不嚼口香糖;正确佩戴口罩,排队保持1米以上距离;采样时尽量放松,头稍后仰,张口发出"啊"音;采样后立即离开现场,不在采集点周围吐痰、逗留。
针对居家隔离人员,甘肃省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范: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拒绝一切探访,避免与家庭成员接触;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独房间,使用单独卫生间;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体温并报告社区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需经消毒后由专业人员清运。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长时间疫情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甘肃省已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931-4638858),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免费服务,公众也可以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发展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对于特殊群体关怀,甘肃省建立了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台账,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电话随访或上门服务,确保疫情期间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服务得到保障,省残联还联合各级医疗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上门核酸检测、送药等服务。
疫情趋势研判与专家建议
基于当前疫情数据和防控形势,甘肃省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下一步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专家认为,受Omicron变异株传播特性影响,甘肃省疫情仍处于波动期,短期内可能出现小幅上升,但随着防控措施持续发力,预计两周内将呈现下降趋势。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模型显示,在现有防控力度下,甘肃省本轮疫情有望在11月上旬得到有效控制,但专家同时警告,随着冬季来临,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可能形成新冠疫情与流感等疾病叠加流行的复杂局面,防控工作不可松懈。
针对当前形势,专家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 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进度,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接种率提升;
- 强化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
- 优化核酸检测策略,提高早发现能力,缩短从采样到报告的时间;
-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确保重症救治能力,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 做好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保障,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 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科学防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表示,将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动摇,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同时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呼吁广大公众继续理解、支持、配合防控工作,共同筑牢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
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5日24时,后续疫情发展及防控政策调整请关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发布,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克时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