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疫情中的主要病毒毒株,现状与挑战

新冠病毒(SARS-CoV-2)在非洲的传播与变异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非洲各国也经历了多轮疫情冲击,新冠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形成了多个值得关注的毒株,包括:

(1)Beta变种(B.1.351)

最早于2020年底在南非发现,该变种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可能导致疫苗效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受关注变种”(Variant of Concern, VOC)。

(2)Omicron变种(B.1.1.529)

2021年11月在南非和博茨瓦纳首次检测到,其传播速度极快,并迅速成为全球主导毒株,Omicron的亚变种(如BA.2、BA.4、BA.5)进一步增强了传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3)非洲其他地区的变异情况

由于非洲部分国家的基因组监测能力有限,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变异毒株,低疫苗接种率(截至2023年,非洲的完全接种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和变异。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是非洲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致死率可达50%-90%,近年来,非洲多次暴发埃博拉疫情,主要毒株包括:

(1)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

这是最致命的埃博拉病毒亚型,曾在刚果(金)、几内亚等国引发大规模疫情,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导致超过11,000人死亡。

(2)苏丹型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

2022年乌干达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即由该毒株引起,其致死率略低于扎伊尔型,但仍构成严重威胁。

(3)疫苗与治疗进展

目前已有两种埃博拉疫苗(rVSV-ZEBOV和Ad26.ZEBOV/MVA-BN-Filo)获得批准,并在刚果(金)等疫情高发国家使用,单克隆抗体疗法(如mAb114)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

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致死率高达88%,2023年,坦桑尼亚和赤道几内亚报告了马尔堡病毒病例,引发国际关注,该病毒主要通过果蝠传播,并可人际传播,目前尚无获批的疫苗或特效药。


拉沙热(Lassa Fever)

拉沙热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西非国家(如尼日利亚、几内亚、利比里亚)每年报告数千例病例,致死率约为1%-15%,由于症状与疟疾相似,许多病例未被及时发现,增加了社区传播风险。


其他值得关注的病毒

(1)猴痘(Mpox,原称猴痘病毒)

2022年全球猴痘疫情中,非洲多个国家报告了病例,刚果(金)的猴痘毒株(Clade I)比西非毒株(Clade II)更具致命性。

(2)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

这些由蚊媒传播的病毒在非洲热带地区持续流行,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其传播范围。


非洲疫情应对的挑战

(1)医疗资源不足

许多非洲国家缺乏足够的检测能力、疫苗供应和重症监护设施,导致疫情控制困难。

(2)疫苗犹豫与信息差

由于历史原因(如殖民医学实验)和 misinformation(错误信息),部分非洲民众对疫苗接种持怀疑态度。

(3)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卫生组织(如WHO、非洲疾控中心)需要加强非洲的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疫苗和药物公平分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