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疫情情况,防控措施与市民生活的双重挑战
兰州疫情最新动态
甘肃省兰州市自2022年7月初发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形势经历了从快速上升到逐步控制的转变过程,据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截至2023年1月,兰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已超过2000例,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更为庞大,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呈现出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并存的复杂态势。
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兰州本轮疫情主要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引起,该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等特点,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此次疫情与周边省份输入病例存在关联,随后通过社区传播迅速扩散,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初期发现的病例中,约40%为无症状感染者,这大大增加了早期发现和控制的难度。
面对严峻形势,兰州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全面统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兰州作为甘肃省会,还承担着防止疫情向周边市州扩散的重要责任,省市联动机制全面激活,医疗资源、防疫物资和人员力量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调配,确保重点区域防控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条,兰州市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在区域管控方面,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将城关区、七里河区的部分街道划定为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中风险区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政策;其他区域则加强社会面防控,减少人员流动,全市范围内暂停了各类聚集性活动,关闭了非必要的公共场所,包括影院、KTV、网吧等娱乐场所,餐饮行业仅提供外卖服务,禁止堂食。
核酸检测策略也进行了优化调整,兰州在主城区实施了多轮次大规模核酸检测,重点区域甚至实行"一日一检",为提高检测效率,全市设置了超过1000个核酸采样点,并组建了200多支流动采样队,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兰州还加强了核酸检测质量控制,建立了从采样到检测的全流程监督机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在流调溯源方面,兰州市整合公安、公卫、工信等部门力量,组建了300多人的专业流调队伍,实行"2+4+24"工作模式(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现场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风险人员和场所,据统计,疫情高峰期单日流调密接人员超过5000人,次密接近万人,均按要求落实了相应管控措施。
交通管制措施也全面加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大幅缩减航班数量,对所有入兰人员实行"落地检"和分类管控;铁路部门暂停了部分始发列车,对到站旅客实施严格筛查;城市公共交通实行限流运行,出租车、网约车司机需每日核酸检测,市内各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立检查站,对来往车辆和人员进行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证明查验,有效减少了非必要的人员跨区域流动。
医疗救治与物资保障
面对激增的感染人数,兰州市迅速扩容医疗救治资源,确定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开放床位500张;将兰州重离子医院作为后备定点医院,可随时转换床位800张;还在西固区、安宁区设立了方舱医院,总床位达到3000张,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疗救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收治在方舱医院,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以及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则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
为提升救治能力,兰州从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抽调呼吸、重症、感染等专业的医护人员1500余人,组建了多支医疗队支援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甘肃省还协调了省级医院和周边市州的医疗力量给予支援,在治疗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干预率达到100%,针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重症率和病亡率。
物资保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基础,兰州市建立了防疫物资动态储备机制,市级储备库常备医用防护口罩100万只、防护服20万套、核酸检测试剂50万人份,能够满足全市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生活物资保障方面,确定了一批重点保供企业,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保联供机制,确保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针对封控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配送队伍,提供"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无接触服务,日均配送生活物资超过5万单。
特殊群体的需求也得到了重点关注,兰州为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建立了专门台账,开通了24小时求助热线,提供就医送药、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民政部门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人社部门则出台了疫情期间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对市民生活与经济的影响
持续数月的疫情防控措施对兰州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行动自由受限,许多市民连续多周居家隔离,仅能通过窗户感受季节变化,工作模式被迫改变,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部分行业如餐饮、旅游、零售等则陷入停摆状态,教育领域,全市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授课,家长不得不兼顾工作和孩子教育,承受双重压力。
社交方式的改变也令人感触颇深,亲朋好友间的聚会取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简化,连婚礼、葬礼都不得不从简办理。"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新的行为准则,口罩、健康码成为出门必备品,这些变化虽然必要,但长期持续难免对市民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据兰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统计,疫情以来咨询量增加了三倍,主要问题包括焦虑、失眠、家庭关系紧张等。
经济层面的冲击更为深远,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中心,兰州的经济活动因疫情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兰州GDP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受创最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以上,小微企业特别是实体店铺面临客源减少、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部分难以为继,就业市场也承受压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攀升至6.5%,高于年度控制目标。
危机中也孕育着新机遇,疫情期间,兰州的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劲活力,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订单量增长200%以上,许多传统商家加速数字化转型,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领域投资热度上升,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动能,社区团购、无接触配送等新型消费模式深入人心,改变了市民的消费习惯,也为后疫情时代商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兰州本轮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快速响应的指挥体系、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控机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党建引领、干部下沉"的工作模式,让市区两级1万多名机关干部深入社区一线,大大增强了基层防控力量,核酸检测"采、送、检、报"各环节的优化,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但同时,疫情也反映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不规范,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能力不足;流调溯源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畅;重症医疗资源储备不足,特别是儿科、产科等专科救治能力需要加强;物资储备调配体系还需完善,应急状态下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这些短板需要在疫情后系统梳理,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展望未来,兰州疫情防控工作将向科学化、精准化、常态化方向转变,严格落实国家"九不准"要求,杜绝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现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接种率,构筑免疫屏障;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强化医疗资源准备,确保重症救治需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数字化防控水平。
对市民而言,需要逐步适应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新常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配合各项防控措施,保持理性平和心态,不信谣、不传谣,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兰州必将克服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疫情终将过去,而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在抗疫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团结,将成为兰州精神新的内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