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中国发布"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标志着持续三年的严格防疫政策迎来重大转折,当人们以为这是终点时,2023年初的XBB变异株再次引发感染高峰;当世界卫生组织于2023年5月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这场疫情究竟何时才能真正结束?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人类对确定性的永恒渴望与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焦虑,站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点,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与其追问疫情何时休止,不如探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确定与平衡。
从科学视角看,疫情终结的标准远比公众想象的要复杂,流行病学上,疫情的结束通常有几种可能:一是通过疫苗或群体免疫实现疾病流行被控制,如天花;二是病毒变异为更温和的形态并与人类长期共存,如1918年大流感的H1N1病毒;三是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阻断传播链,然而新冠病毒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截至2023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已追踪到超过500个奥密克戎亚变体,其免疫逃逸能力使专家们难以预测下一波高峰的时间与强度,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在疫苗接种率超过80%的国家,由于抗体衰减和病毒变异,人群免疫屏障平均每6-9个月就需要"刷新"一次,这种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公众认知的混乱与疲惫。
疫情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极低——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不确定状态下的焦虑感甚至超过已知的负面结果,当疫情从最初的"两周封控就能结束"延长到以年为单位计算时,人们经历了从震惊到沮丧再到麻木的心理历程,社交媒体上"疫情何时是个头"的反复追问,反映了集体性的心理倦怠,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紧急状态"对认知能力的侵蚀: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家发现,持续的压力环境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使人更难做出理性判断,这解释了为何在疫情后期,无论政策如何调整,公众情绪都容易走向极端——要么彻底轻视风险,要么陷入过度恐慌。
历史上,人类与疫情的较量从未有过明确的"胜利时刻",14世纪的黑死病在欧亚大陆肆虐了长达七年,但其影响持续了几个世纪;1918年大流感在两年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而后病毒悄然隐退,却未正式宣布"结束",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流行往往不会突然停止,而是逐渐淡出公共视野,转变为地方性流行,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雷奇曾指出:"疫情不会因政治宣言而结束,而是当社会集体决定接受某种风险水平时才宣告终结。"这种终结更多是社会心理层面的转折,而非流行病学上的节点,当我们审视当前的新冠疫情时,或许正处在从"紧急危机"向"常态管理"过渡的历史节点上。
面对可能长期存在的疫情不确定性,建立心理韧性比预测终点更为重要,心理学家推荐"接受承诺疗法"(ACT)的原则:承认不确定性无法消除,同时专注于可控的行动,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三个维度的防御体系:在认知层面,区分真实风险与感知风险,避免信息过载;在行为层面,保持适度防护而不陷入强迫行为;在意义层面,将挑战视为成长机会,日本在长期灾害应对中形成的"复元力"文化值得借鉴——不是等待危机过去,而是培养与危机共处的能力,一位武汉抗疫医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终于明白,重要的不是疫情何时结束,而是无论它持续多久,我们都能保持生活的尊严与温度。"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会长存,法国哲学家加缪在《鼠疫》中写道:"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亡或消失...它可能沉睡数十年...等待着下一次唤醒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城市的时刻。"这种隐喻提醒我们:与其追求绝对的终结,不如学会与不确定性共生,在后疫情时代,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接受某些问题没有明确答案,同时在不确定中锚定那些确定的价值观——对科学的尊重、对弱者的关怀、对生活的热爱,当人们不再每天追问"疫情何时休止"时,不是因为它已经消失,而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与之共处而不被其支配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才是人类面对永恒不确定性的终极答案。
站在2023年的门槛回望,疫情已深刻改变了个人与社会的时间感知,我们习惯了计划被打断,适应了预期的不断调整,在这种新常态下,"疫情何时休止"的问题本身可能需要被重新定义——它不是等待某个外部宣告的时刻,而是每个人内心重建秩序与意义的过程,当我们在不确定中依然能保持希望,在变化中依然能坚守价值,或许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自作者[ody]投稿,不代表啦啦啦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akalal.cn/zshizhishi/77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啦啦啦啦的签约作者"ody"!
希望本篇文章《疫情何时休止,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生存智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啦啦啦啦]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感觉疫情过后人心变了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疫情的逐渐平息,人们开始逐渐回归正常生活,但这场疫情无疑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疫情过后人心变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分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