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疫情最新动态实时,防控措施与民众应对指南
甘肃疫情最新动态概述
甘肃省近期疫情发展呈现复杂态势,根据最新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甘肃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8例,无症状感染者56例,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天水市、张掖市等重点区域,与上月同期相比,新增病例数有所上升,但重症病例比例保持在较低水平,显示出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方面的显著效果。
从病毒变异情况来看,甘肃省疾控中心最新测序结果显示,当前流行毒株仍以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为主,占比约78.6%,同时检测到少量XBB系列变异株,占比约12.3%,卫生部门表示,现有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但提醒公众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区域分布特点方面,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45%左右,呈现出多点散发态势;天水市近期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已划定3个高风险区;张掖市、酒泉市等河西走廊地区则以外省输入病例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疫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冬季人员流动增加和防控措施执行力度不均有关。
当前防控政策与措施解读
甘肃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对全省防控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高风险区划定标准更为精准,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范围,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后降为低风险区。
在核酸检测策略方面,甘肃省推行"精准免检"政策,对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人员,若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减少全员核酸检测频次,转而重点针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开展检测,省会兰州市已取消常规全员核酸检测,改为"愿检尽检",在各区设置足够的便民核酸采样点满足市民需求。
跨省流动管理政策也有调整,取消查验跨省流动人员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但来自高风险区的人员仍需遵守"5天居家隔离"政策,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省内流动则全面畅通,各地不得设置防疫检查点,不得限制符合条件的群众返乡。
针对重点场所防控,甘肃省要求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继续查验健康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其他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餐饮酒店、旅游景区等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需扫描场所码,重要单位、大型企业和特定场所可根据需要确定核酸检测查验等防控措施。
医疗资源准备与救治情况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高峰,甘肃省已全面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救治能力建设,全省定点医院床位总数已达12500张,其中重症床位占比超过10%,方舱医院床位储备量维持在30000张左右。药品储备方面,解热镇痛类、抗病毒类、止咳类等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量可满足全省3个月以上需求,各级医疗机构也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储备相关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上,甘肃省明确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医疗服务网络,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一般采取居家隔离观察,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普通型病例由县级医院收治;重型、危重型病例及时转诊至省市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全省已组建了125个医疗救治专家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中医药参与救治是甘肃特色,全省所有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均配备了中医医师,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到98%以上,甘肃省中医院研发的"甘肃方剂"系列中药制剂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已累计向隔离人员和重点人群发放预防中药汤剂超过200万剂。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医疗保障,建立了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台账,实行"一对一"服务保障,全省确定了87家"红码""黄码"医院,确保高风险区群众和健康码异常人员正常就医需求不受影响,各地还开通了24小时医疗服务热线和心理援助热线,为市民提供医疗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民众日常生活与防护指南
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了新版《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建议民众做好以下日常防护措施:科学佩戴口罩,尤其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注意手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剂;定期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
针对家庭防护,专家建议适当储备一些解热镇痛药、止咳药和抗病毒药物,但不必大量囤积,家中可准备体温计、抗原检测试剂、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家庭成员中如有阳性感染者,应尽量让其在单独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其他家庭成员做好防护,保持距离,居家隔离期间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体温,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甘肃省目前提供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选择,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更应优先接种,数据显示,甘肃省6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已达92.5%,但80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仍有提升空间。
对于心理调适,长期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专家建议民众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限制疫情信息浏览时间,避免信息过载;保持社交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亲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如自我调节无效,可拨打甘肃省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经济影响与复工复产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宏观经济指标看,2022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受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显示出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
在助企纾困政策方面,甘肃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若干措施》,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稳岗就业、保供稳价等八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5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3%,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惠及企业1.2万家,稳定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重点行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生产总体稳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92%,省列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5%;零售业、餐饮业通过发展线上业务逐步恢复,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8.7%;旅游业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开放A级旅游景区,跨省团队旅游业务逐步恢复。
为促进消费市场复苏,甘肃省开展了"乐享消费·惠购陇原"系列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超过2亿元,带动消费30多亿元,各地结合实际推出特色促销活动,如兰州市的"夜经济"促消费活动、敦煌市的"冬春旅游优惠"政策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全省加快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支持电商新业态发展,多渠道促进消费回升。
未来趋势分析与应对建议
基于当前疫情数据和防控经验,专家对甘肃省疫情发展趋势做出研判:随着冬季到来和人员流动性增加,疫情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波动上升态势,但由于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和防控措施的优化,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较低,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甘肃省疫情将呈现"总体可控、局部散发、重点防控"的特点,防控重点应放在保护脆弱人群和防范医疗资源挤兑上。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甘肃省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防控能力相对薄弱,存在疫情扩散风险;二是部分群众防护意识有所松懈,增加了传播风险;三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有待提升;四是病毒持续变异可能带来的免疫逃逸问题,长时间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为此,专家提出以下应对建议:持续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的加强免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防控,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病毒变异监测能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疫情。
从长期防控策略看,甘肃省应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医防融合;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提升精准防控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区域协作,构建联防联控机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总体而言,甘肃省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的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广大市民应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不信谣、不传谣,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应对疫情变化,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