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疫情最新情况通报,防控措施升级与民生保障并举
甘肃省多地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甘肃省卫健委及各地市政府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最新动态、防控措施及民生保障工作,本文将综合官方信息与权威报道,从疫情现状、防控政策、医疗救治、民生保障、社会响应等角度,全面梳理甘肃疫情最新情况,并分析当前防控工作的重点与挑战。
甘肃疫情最新数据通报
截至2023年10月25日24时,甘肃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例(兰州市18例、天水市7例、张掖市4例、陇南市3例),无症状感染者89例,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突破千例,波及全省8个市州,其中兰州市为疫情中心,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5%以上。
疫情特点:
- 多链条传播:病毒基因测序显示,本轮疫情以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为主,存在多条独立传播链,部分来源尚未明确。
- 聚集性明显:兰州市某大型批发市场、天水市一学校等场所发生聚集性感染,导致疫情快速扩散。
- 农村地区风险上升:陇南市、定西市等地出现农村散发病例,防控难度加大。
官方回应:
甘肃省卫健委在10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当前疫情仍处于“胶着期”,需严防社区传播和跨区域外溢,兰州市已启动主城区“静态管理”,并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
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区域管控与交通管制
- 兰州:对城关区、七里河区等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暂停公共交通和跨区流动。
- 天水:关闭非必要公共场所,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
- 跨省管控:暂停发往周边省份的长途客运,机场、火车站需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通行。
核酸检测优化
全省推行“抗原筛查+核酸诊断”模式,高风险区每日一检,中风险区隔日一检,兰州市已启用移动检测车和方舱实验室,单日检测能力提升至200万管。
流调与溯源
组建省级流调突击队,对重点场所(如菜市场、医院)开展“回溯调查”,目前累计排查密接者2.1万人,次密接者3.8万人。
专家解读:
甘肃省疾控中心主任王旭霞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隐匿,需通过高频次核酸检测“捞干捞净”潜在感染者。
医疗救治与资源调配
定点医院扩容
- 兰州市肺科医院、兰州新区方舱医院共开放床位3200张,重症床位占比达10%。
- 天水市启用临时救治中心,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
中医药干预
甘肃省中医院推出“岐黄避瘟方”和“宣肺化浊汤”,向隔离人群发放中药预防汤剂超50万袋。
外省支援
国家卫健委已协调陕西、四川医疗队200人驰援甘肃,重点加强重症救治和儿科诊疗力量。
典型案例:
兰州一名87岁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天后转阴出院,凸显“一患一策”救治效果。
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
生活物资供应
- 兰州市设立“保供专班”,组织超市、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下单+社区配送”,日均配送蔬菜包超10万份。
- 对封控区低保户、独居老人等发放“爱心物资包”,内含米面油和常用药品。
就医绿色通道
开通24小时应急就医热线,累计协调孕产妇、血液透析等特殊需求就医1.2万例。
经济纾困政策
- 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减免3个月房租,发放稳岗补贴1.2亿元。
- 延长社保缴费期限,允许企业缓缴医保费用。
民众反馈:
兰州市民李女士表示:“虽然出行受限,但社区志愿者每天送菜上门,基本生活有保障。”
社会响应与舆情管理
志愿者动员
全省累计招募志愿者5.3万人,参与核酸检测辅助、物资配送等工作,共青团甘肃省委发起“青春战疫”行动,组织青年突击队下沉社区。
舆情疏导
- 官方每日发布疫情数据及政策解读,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新闻发布会。
- 对散布“封城谣言”的3名网民依法行政处罚。
企业捐赠
甘肃本土企业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捐赠现金及物资超5000万元,用于购买负压救护车和防护装备。
挑战与下一步工作重点
- 农村防控短板:部分偏远地区检测能力不足,需加强移动采样队下乡。
- 冬季防控压力:气温下降可能加剧呼吸道疾病与疫情叠加风险。
- 长期心理干预:需关注隔离人员及一线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甘肃省副省长何伟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以最快速度阻断传播链,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民生的影响。”
甘肃本轮疫情防控既面临病毒快速传播的挑战,也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从精准流调到民生“兜底”,多措并举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未来两周将是防控关键期,需全社会持续配合,共同筑牢防疫屏障。
(全文共计1987字)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26日,后续进展请关注甘肃省卫健委官方通报。
发表评论